他假借朝廷要求石国国王前往长安朝见,却在暗中调集大军突袭石国,掠夺了无数珍宝。在回去的途中,他又污蔑石国谋反,再次挥兵南下,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掠夺。
这两次不义之举激起了当地人的极大愤怒,反抗的火焰熊熊燃烧,却又在高仙芝的铁腕镇压下熄灭。
然而,这两次错误的决策却动摇了唐朝在西域的根基,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。西域诸国在愤怒与恐惧中决定联合阿拉伯帝国,向唐朝的安西四镇发起进攻。
然而,这一密谋却被高仙芝提前得知。他当机立断,决定先下手为强。于是,东西方两大帝国的一次碰撞——达罗斯之战,在公元751年悄然拉开序幕。
高仙芝率领2万唐韩联军,翻越帕米尔高原,如同神兵天降一般降临在达罗斯城下。双方激战五日,难分胜负。战场上硝烟遮天蔽日,仿佛要将这片土地吞噬。
然而,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候,唐军中的葛逻禄部突然叛变,与阿拉伯军队联手夹击唐军,导致高仙芝大军惨败。
尽管阿拉伯军队取得了胜利,但他们的伤亡却远超过战败的唐军,因此也不敢再继续追击。而唐朝虽然战败,但对于其疆域和西域的控制力却几乎未受影响。
这场战役仿佛只是一次短暂的交锋,未能改变两大帝国的格局。
达罗斯之战后,高仙芝被调入京城,被封为右羽林大将军,而他的位置后来则由封常清接任。封常清上任不久,西边的大食国便发生了叛乱。
他率领大军出征,势如破竹,大破敌军。大食国最终只能选择投降,封常清因此被封为北庭都护,成为了西域地区的新任长官。
他对待西域诸国的政策与高仙芝截然不同,既不高压也不放纵,而是赏罚分明。对于听话的国家,他建立起密切的外交关系;对于不听话的国家,则是以武力征服。
凭借封常清的悉心经营,唐朝在西域的地位日益稳固,也为后来少数民族军队入唐平叛安史之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然而,就在封常清在西域大展拳脚之际,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却打破了大唐的平静与繁荣。公元755年,安禄山发动叛乱,如同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帝国。
朝廷内部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,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