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他被称为“乱臣贼子”,但依靠权谋和抓住机遇,亦不失为一代枭雄。他就是东汉太师、郿侯董卓。
董卓,字仲颖,肃甘岷县人。在三国题材作品中,董卓的形象大多是膀大腰圆、猥琐凶残的奸臣
。然而,历史上董卓的形象与我们印象中大相径庭。他成长于西北凉州的豪强家族,年轻时曾是少年游侠,力大无穷,武艺高超,跨上骏马能够左右开弓。
成年后的董卓在陇西郡官府担任官吏,负责地方治安。当时,胡人经常骚扰边境,劫掠百姓。董卓领兵大破胡人,斩获颇丰,被称为“凉州三明”之一的汉末名将段颎的部将。
段颎因功将董卓推荐入朝廷公府,董卓由此开始发迹。
汉桓帝末年,董卓又在“凉州三明”之一的另一位名将张温部下任军司马,讨伐汉阳乡人,屡建战功。后来,他得到司徒袁隗(袁绍的叔叔)的推荐,出任并州刺史、河东太守,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、扬州之乱等战役。虽然有胜有败,但董卓逐渐成为东汉末年手握重兵的猛将。
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董卓兵团的人员构成。董卓拥有东汉帝国最精锐的部队之一。东汉的精锐部队多集中于边疆,而在边疆驻军中,以西北军最为精锐。
这是因为东汉一百多年的边疆战争多爆发在西北,东汉朝廷采取“以夷制夷”的战略,故而在西北军中有许多善战的羌族骑兵。
然而,当时朝廷里有不少人深感董卓的威胁,认为他过于跋扈,让他执掌兵权无异于养虎为患。汉灵帝于是下诏,命董卓入京担任少府的虚职。
在刻板印象中,董卓往往被视为勇而无谋的莽夫,但历史上董卓却颇有政治谋略和权术。多年的南征北战让他看透了这个时代:在混乱的年代,枪杆子里出政权,握有兵权才是硬道理。
董卓接到诏令后不肯受命,以“军队不稳”为由上书推辞。过了段时间,汉灵帝病重,眼看时日无多。
别看他是个昏君,但当了多年的皇帝,防人之心很强,始终觉得董卓是心腹大患。于是皇帝把董卓提拔为并州牧,而并州牧实际上已经是益州的军政长官。
如今为了削董卓兵权,灵帝开出一个令人心动的条件,但还有一个附加条件:董卓必须把自己的军队交给左将军皇甫嵩。
然而,此时手握重兵的董卓,即使面对皇